/ SUMMARY

周报 NO.15 - 英语,博客,关于“死”

周报 NO.15 - 英语,博客,关于“死”
2024-08-23 到 2024-08-30 的生活记录与思考

近年来头脑风暴最猛烈的一个星期,这会是很长很长的一篇总结。

英语

前段时间了解到了很多学习英语的方法,包括但不限于什么尚雯婕精听学习法,n+1,对比译学法,原典法等等。

其实从毕业后打算重新学习英语后,这些方法我都试了个遍了。

我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口语技能,所以最开始我是跟着VOA新闻读的。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发觉新闻实在是太枯燥了,我又一向对新闻没什么兴趣,所以无法坚持下去。停止这个方法的时候我的口语已经有一点点提升了,句子连读起来不会那么拗口了。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读起来很吃力,跟读时觉得很OK,但是自己录音听了之后就会发现跟原音频差很多,基础音标发音都不对。

后来我又开始进行精听,用美剧进行精听,当时选的是《绝望主妇》,一集40分钟。说实话,我连第一集都没看完。同样的原因,这种剧不是我喜欢的类型。一个大学刚毕业没多久的人去看几个已婚妇女的家庭琐事,着实无法共情。

接下来我从一个留过学的博主那里了解到n+1,即看英语原版书,选择的书籍的难度只比自己的英语程度高一点点,一页书不超过5个生词。根据一系列的计算词汇量网站,以及各种电子书网站,找到了比较适合自己程度的书:《哈利波特》。看了第一章看不懂= = ,为此我还去看了全套哈利波特电影,没get到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= =。又又又放弃了。

今年又学习了对比译学法,准备了一套美国语文书籍,打算从0开始学。确实可以学到很多国内学不到的英语表达,但是后面发现整理笔记实在是太耗时间了。而且我发现离我原先想学口语的目的越来越偏了…

最后是在一个独立博客博主那里知道了原典法,在两个月前的一篇文章中我也有提到过,就是使用大量的音频输入去学习。虽然当时我觉得这个方法很花时间,对我来说很难,但是我还是去尝试了一下。

我的音频是哈利波特,因为之前有看过电影,想着比较熟悉会比较好学,其他的像《时间简史》我可能也会觉得太枯燥学不下去。我就这样子断断续续学习了2个月。

听原著音频和看电影完全是不一样的体验,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有很多地方都看不懂,但是在音频里听懂了各个事件的来龙去脉。而且越听越上瘾,因为内容很有趣,包括作者的细节描写,朗读者的有趣语调,都深深吸引我继续读下去。2个月我听了5章,每章大概是25-40min的音频。

原本是可以听更多的,但是生词太多了。在这两个月的事件里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生词要怎么学习。原先是想在线学习,将生词标注出来,然后每天复习。但是由于我现在下班后回家都不怎么开电脑,所以基本上都没有怎么复习。后面干脆改成传统的学习方式,就是自己手写单词本。自己用本子将生词捋了一遍,每天都看一遍。(现在我还是捋生词中…)

目前来说,最适合我的就是原典法!要不是碍于要整理生词,我恨不得把哈利波特的其他章节全都听一遍!实在是太有趣了!

在这么大量的语音输入下,即使没有特地练习口语,自己的嘴也总是会不自觉地蹦出个英语单词或者句子,就像是新生儿刚要说第一个词那样。这种体验太神奇了。另外我现在再去看英文文章,发现原本是阅读能力大于听力,现在反过来了。

继续加油吧~

为什么写博客

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,我的碎片阅读来源于公众号和微博,以及各种小视频。我看了很多很多很多公众号文章,算法推送的,自己搜索的。但是总觉得这些东西都是浮于表面,没有深度,看了一堆废话,为了引流不择手段。特别是各种阴谋论和男女对立等无脑争吵,看得脑壳疼。后来转向独立博客,从推荐算法中脱离出来,从被动获取改成主动获取。

从此之后发现我的世界清净了很多。我有好几个很喜欢的博主,有IT行业的,也有法律行业的,非常喜欢听他们讲各自的故事以及社会心理学。以此了解到其他优秀的人都在做什么,进行什么样的思考。

开始写博客也是受他们的影响,我也想有个自己的博客,记录自己的生活。

这两天对我很喜欢的一个博主进行考古,看到他写了一篇《写博客是为了自己就别他妈发表出来啊》,觉得很有意思,开始审视自己写博客是为了给别人看的还是给自己的看的。

写博客的初衷是想有个地方可以吐槽,不想把所有事情都放在朋友圈,因为发现有些人只是为了看热闹,而不想真正想要与我交好。我只想给希望知道我近况的人看到我的消息,所以我建立了这个博客,只跟两个最要好的朋友说了给了个链接,其余的操作也就只是把链接贴到微信个签上,只有想知道我近况的人才会点进我的朋友圈看到我的秘密基地。

最近几个月朋友圈也有更新几条跟钢琴有关系的内容,但是后面应该是不会再更新了,因为我发现我越来越不喜欢去应付朋友圈的评论。大家的本意都是好的,夸夸我我也是很开心的,但是我越来越不在意这些评价,甚至都只想大家安安静静看着就好了,不要评论了= =

关于“亖”

国人真的很避讳“死”这个字,这是我从小到大的体会。

我从小觉得“死”这个词没有什么,生老病死,人间常态,死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,死了也只不过是将骨灰往土里一埋。甚至于那些坟墓,我也觉得没什么可怕的,不过是每个生命的凋零而已,就像是一朵枯萎的花,一颗死去的树。我认为人的生死和草木并没有什么区别。

第一次被要求不要说“死”源于小时候我跟我妈的一次谈话,我无意中说了这个字,她让我不要说那个字,我问她哪个字?我并非要引诱她亲口说出“死”字,而是真的不知道她指的是哪个字,毕竟我话多。她一遍哎呀哎呀支支吾吾不肯说,就一直说就那个字,我慢慢回想,说:啊你说的是“死”字吗?然后被啧了一下,又被瞪了一眼说不许再说。这种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我说到“癌症”、“抑郁症”,她的表情和动作都如出一辙,就好像不说这件事情就不会发生一样。我想她是不是不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做掩耳盗铃。

第二次发现端倪是在综艺节目的字幕里,现在的字幕,遇到“死”字,都会打个引号。或许是为了避免引起误会,让观众误解嘉宾说话这么难听,要带个这么难听的字?想了想,确实有些不雅观,语境中是表程度,但是确实可以用其他更优雅的词来代替。倒也是情有可原。

第三次是在短视频中的字幕。我没有深入了解过短视频的敏感词,不确定将“死”用“亖”来代替是否是为了不被限流,但是这种情况让我很难受,为什么连死都不能说?

写到这里,我突然想到农村封建思想的话题,改天我要好好整理一下这些年我遇到的各种离谱事件。